BG大游12月23日,防城区边境特色人民法庭建设新闻发布会在防城区人民法院举行,会上通报了近年来防城区边境特色人民法庭建设的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措施,并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防城港日报等多家媒体参加发布会。
防城区人民法院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法院的悉心指导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法治思想,立足辖区边境特点和实际,着眼“三个面向”“三个便于”“三个服务”原则,充分发挥边境法庭作用,在强边固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疫情防控、家风建设等方面展现新作为。
近三年来,防城区人民法院那良、防城、大菉、滩营、江山等5个派出法庭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3652件,审结3423件,结案率为93.73%。那良法庭获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防城港新时代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法庭支部副书记何祥文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2名法官被评为防城港市新时代发展贡献奖先进个人;防城法庭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先进集体”、被命名为“自治区妇女儿童维权岗”、被认定为“广西家庭教育示范点”,法庭家少审判改革经验入选自治区高院家事审判改革典型案例,1名法官多次获广西妇女儿童维权项目成果评比奖。
以国境线上的那良法庭为示范点,结合边境贸易、边境习俗等实际情况,通过创建“一线一站一室”品牌实现党建和审判执行、法庭建设、强边固防等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一线”指的是法庭党支部创设的“六个边境一线”工作法。即“坚持问题在边境一线发现、纠纷在边境一线化解、效果在边境一线呈现、普法在边境一线进行、党性在边境一线锤炼、法官在边境一线成长”,不断锤炼党员干警的政治信念、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依法保障边境群众合法权益。法庭坚持以“面包车法庭”为载体,实施“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深入边境村屯、口岸一线就地立案、调解、开庭、宣判、执行,积极参与边境社会治理、化解边民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宁。近三年来,法庭巡回办案490件,巡回审判里程3万多公里。“一站”指的是在边境村设立的调解联络站。法庭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结合峒中口岸、里火等互市贸易点等纠纷易发情况,设立4个调解联络站,辐射15个边境村,上墙中越“双语”对照工作制度,聘请村干部为调解联络员,派驻联络法官,及时调处村民或两国边民纠纷。近三年来,调解联络站调解边民矛盾纠纷75件,成功化解涉外民商事纠纷32件。“一室”指的是“宝哥调解工作室”。聘请一批以法庭党支部退休老党员、老法官、广西法院“金牌调解员”许德宝为代表的特邀调解员,成立防城港市法院系统首家个人调解室——“宝哥调解工作室”,同时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建立“庭所共建机制”,形成沟通会商、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的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努力推动矛盾纠纷实现多元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宝哥调解室”成立以来,两年内参与诉前调解案件1275件,调解成功820件。由于成效较好,BG大游“一线一站一室”党建工作于今年9月在广西法院党建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树立了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良好形象。
防城法庭集中管辖和指导辖区家事少年案件。法庭始终坚持以“家宁国安”为理念,注重培育清廉家风,积极探索创新“111·521”家少审判融合发展机制,有力促进辖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宁、社会和谐稳定。“111”指的是“一队伍一基地一品牌”。第一个“1”,是打造一支专业审判队伍。由专门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官组成的专业合议庭,对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实行“三审合一”,近三年来,法庭办理家少案件815件,服判息诉率达88.81%。第二个“1”,是建设一个多功能集群基地。法庭建设有包含隐私立案、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圆桌审判、BG大游主题展厅等家少审判功能的集群基地,集成案件立案、调解、审理、家庭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多种功能,充分体现家少审判资源集约化。第三个“1”,是创建一个特色普法品牌。打造“启行法学课堂”特色普法品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辖区广大学生、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65场次,服务群众7000余人。“521”工作模式中的“5”,是搭建“政法+社会组织”五位一体平台。与妇联、关工委、BG大游教科局、心理健康协会等组织五位联动,形成司法保护、教育帮扶、救助关爱等工作格局。“2”,是建立“校园+社区(村屯)”两社群网格。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形成法庭、学校、社区(村屯)三级网格联动纠纷化解机制和“网格员预化解-法庭指导化解-引导诉讼化解”模式。法官联合网格员深入学校、社区(村屯)化解纠纷50余起。“1”,是打造一个家庭教育核心品牌。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设立“全国最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组建强大的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最大限度预防家庭矛盾、减少家庭纠纷、修复家庭关系,法庭发出家庭教育令8份,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指导42户。走访慰问困难儿童100余人次。通过“111·521”工作模式,将法庭家事少年审判与边境家风乡风建设相结合,形成注重家教家风、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大菉、滩营两个人民法庭管辖辖区内有归侨侨眷约14万余人,法庭结合当地涉侨纠纷特点,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设立涉侨法律服务工作站。在大菉法庭及院本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涉侨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归侨侨眷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进行涉侨案件调解等服务,推动涉侨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不断提高归侨侨眷自我解纷的能力。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在侨民较多的十万山瑶族乡设立侨乡巡回法庭,在垌美农场等4个侨民聚集区分别设立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专门处理各类涉侨纠纷,形成“一庭四室,以庭带室”联动工作机制,对经调解确定的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对不能实现调解解决的纠纷及时立案审理,实现诉调有效衔接,高效化解涉侨纠纷。成立一批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司法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作用,成立特邀调解组织和11个侨乡纠纷诉前联调小组,与法庭辖区乡镇、工商、交警、司法、侨联、侨办等部门成立诉调对接中心,选聘有法律功底和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涉侨案件的调解,吸纳归侨侨眷担任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在归侨安置区开展“一村一法官一陪审员”活动,构建“1+N”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定点化解涉侨矛盾纠纷。近三年来,成功调解涉侨矛盾纠纷120余件,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宝贵经验,为侨乡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大力推进清廉边疆文化建设,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法院各项工作,凝心聚力推进新时代清廉防城建设。深挖清廉文化资源,选树清廉先进典型,防城法庭建成防城区家风家教教育基地,法庭负责人黄淑玲家庭获评“全市最美清廉家庭”。主动融入疫情防控大局,筑牢边海疫情防控铜墙铁壁。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各法庭负责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法庭干警冲锋在防疫一线,坚持一手抓办案一手抓防疫,法庭支部选派2名优秀党员干警担任边海疫情防控铜墙铁壁专职书记,BG大游法庭干警参与防疫工作500多人次,积极协助辖区入户排查、核酸检测等工作,那良法庭获评防城港市“三个重大”暨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充分发挥法庭职能作用,BG大游优化边境法治营商环境。各个法庭积极协调解决辖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矛盾,妥善调处白浪滩景区、九龙潭景区、野人谷景区等边境一线重大项目建设案件,解决沿边公路、马峒公路、峒中口岸升级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征地拆迁纠纷,处理荣光农场职工房屋买卖纠纷、供电部门与当地村民生命权纠纷等一大批影响企业经营发展、涉及民生利益的案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助力防城港市重点海洋旅游开发项目及百里黄金海岸线的建设。积极向政府提出规范边贸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共发出各类司法建议书4份、专项报告1份,辖区内边民贸易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态势,为中越边境贸易稳定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司法保障。
发布会上,防城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林元喜,民事审判庭庭长刘丹,防城法庭副庭长黄淑玲分别就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
下一步,防城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法院的精心指导下,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充分发挥边境法庭前沿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市域治理新路子,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